股票進場這樣看:從觀念到實戰,建立屬於你的進場SOP

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10 月 29 日

🧭 前言

你有沒有這種感覺?

好不容易決定要進場買股票,

結果隔天就開始懷疑人生:

「完了,是不是買太高?」

「會不會又要被套在天花板上?」

現在網路上滿滿的資訊,每個人都在說該買什麼、該追哪一檔,

但真正讓人猶豫的,其實不是「要買哪一檔」,而是「要怎麼進場才不會後悔」。

其實,股票進場沒有那麼神秘。

它不是在猜低點,而是在找「風險可控、勝率合理」的出手時機。

這篇文章,我想和你聊聊:從觀念、方法到實戰,怎麼一步步建立自己的進場思維。

📚 為什麼「進場」這麼難

為什麼在投資中,老是在進場後,就開始焦慮,怕自己買在高點?

在思考「怎麼進場」這問題之前

不妨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

  1. 買進後,什麼時候要獲利了結?
  2. 如果跌下來,哪個價位是我不該再撐的?
  3. 最重要的——我為什麼要買這檔?

如果以上三個問題你都沒想過,

那恭喜你,找到進場焦慮的根源了。

大多數人進場後會慌、會怕,

不是因為市場太難懂,

而是因為:沒有計畫。

看到新聞喊多、分析師喊買,或者怕錯過漲勢,就急著跳進場。

那股票的進場,應該思考哪些事情呢?

讓我們繼續看下去~

💡Richard|日常補充
沒有計畫的進場,就是在賭運氣。

⚙️ 股票進場的三大核心觀念

股票進場的前提,取決於自己是屬於怎麼樣的交易者

這裡我想聊的是以中短期操作為主的進場觀念。

股票進場不是買高或低,而是買對

很多人看到股票十幾塊、甚至不到十塊,

就直覺覺得:「好便宜喔,可以多買幾張!」

看到上千元的股票,反而覺得:「太貴了,我買不起。」

但這種想法其實是錯的❌。

價格高低,並不能代表股票的價值。

我們來分開看一下低股價與高股價的情況👇

低股價 ≠ 便宜貨

低股價的公司,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雞蛋水餃股」。

如果一檔股票長期待在低價區間,通常代表公司本身有些狀況:

  • 獲利不好:EPS長期下滑,或是虧損。
  • 產業沒競爭力:夕陽產業,需求下滑。
  • 公司治理有問題:老闆不務正業,經營不透明等等。

也正因如此,才會讓市場不願意用更高的價格來買,因此才會長期處於低價格。

不過,如果低股價公司正在轉型、從虧損轉為獲利,那反而可能是「便宜的好機會」。

這時候進場,就像在發現市場還沒注意到的寶石。

高股價 ≠ 太貴買不起

當一檔股票長期維持高股價,換句換說,就是當股票下跌時,有人願意去買進,支撐價格。

這通常意味著它的體質與獲利能力夠強。

尤其是一家公司的EPS能持續成長,越賺越多,股價就容易往上滾

這就像是請家教時,如果老師教學穩定、有口碑、成果看得見,家長即使要多付錢也願意。

高價股常常會有以下特徵:

  • 獲利強勢,持續增長
  • 現金流穩定
  • 產業具有成長性

不過也不是說可以無腦買高價股,還是要時時刻刻注意產業前景,以及股票的獲利性。

一旦發生產業的反轉,公司又來不及調整,高價也會變成無情的刀刃。

EX:2011年的宏達電

時間比價格更重要

除非你是做定期定額,或是放超長線的投資者,

否則進場時機的重要性,絕對不亞於選股本身。

很多人進場的理由都太臨時。

聽到分析師喊多、看到股價暴漲、怕再不買就追不到,於是急著進場,

結果往往就是買在高點,被套在山腰。

也有另一種情況:

看到股價跌很深、覺得「反正這麼便宜,買一點應該不會錯吧」。

結果買完後,股價在那個區間橫盤好幾年,

漲也不漲、跌也不跌,資金被困在那裡。

這就是「⏱️時間成本」在投資裡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。

同樣是幾年的時間,

如果資金能放在更有成長力的公司,

你的報酬率可能天差地遠。

損益比的重要性

在股票進場之前,

最常被忽略、卻最關鍵的一件事,就是:損益比

很多人進場的時候只想著「會漲多少」,

卻沒想過「要是跌了怎麼辦?」

成熟的投資人,在買進股票前就要先有個藍圖。

  • 漲到哪裡要減碼或獲利了結
  • 跌到哪裡要停損離場

尤其是停損,我們不是在和股票談感情。

一旦發現股票走勢跟自己入場的想法不同,就該果斷出場,而不是幻想「它會回來的」。

當你能在進場前就設定好這兩個界線,自然就能知道:漲時能賺多少、跌時會虧多少,

損益比也就清楚了。

理想中,除非勝率非常高,

否則「獲利空間 > 停損空間」才是能長期活下去的關鍵。

這就是所謂的大賺小賠。

🔍 如何判斷進場時機

股癌講過一句話我很認同:

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黑或白,更多時候是灰階的。

「股票進場」也是這樣。

到底該看什麼條件才進場?沒有標準答案。

重要的不是照誰的方法,而是找到一套你有信心的策略,

並在出手前就想好進出場規劃。

以下我整理幾種常見、也比較通用的進場依據,

不論你偏向基本面派、技術面派,或是看籌碼面,

都可以當作檢查清單來參考👇

基本面

  • 營收連三月成長
  • 三率(毛利、營利、淨利)趨勢向上
  • 同產業龍頭啟動

技術面

  • 均線糾結後突破(多頭排列)
  • 放量突破整理區間
  • KD 黃金交叉、MACD 柱狀體轉正

籌碼面

  • 投信/外資連續買超
  • 散戶持股比下降
💡Richard|日常補充
進場的依據不一定只有一種,不如說每一種依據都可以當作一種「現象」
越多加分項,投資的意願就越大
就像是一家餐廳,服務好,環境舒服,餐點好吃,這家在你心目中的分數會越來越高!

💡 建立自己的進場SOP

建立自己的股票進場SOP是非常重要的!

這裡分享我的SOP給大家參考。

進場SOP

股票進場 Step 1|題材面:資金會不會進來?

第一步,我會先觀察這檔股票是不是市場上熱門題材,或者有機會成為下一波焦點。

一個很重要的概念:

股票要漲,得有資金推。 股票要跌,只要沒人撐就會滑下去。

因為我的操作週期大約是一個月至一季,

所以「資金輪動」一直是我最關心的重點之一。

📌思考方向:為什麼現在要買?

是因為產業開始熱?

還是資金剛進來、剛發動?

股票進場 Step 2|技術面:線型夠不夠強?

題材面看完,接著我會看技術面,

確認有沒有出現明顯的多方型態。

最常見的像是:

  • 區間整理突破
  • 均線多頭排列

因為我的操作週期不算太長,

所以我會要求短期內要有一定的上漲力道

📌 思考方向:線型是不是強勢的?

若整理過後重新放量、K線轉強,

那通常是我會特別留意的時機。

股票進場 Step 3|基本面+籌碼面:誰在買?公司賺不賺?

接下來我會檢查基本面籌碼面

基本面代表公司的體質與爆發力:

  • 營收是否連續成長
  • 三率(毛利、營利、淨利)是否穩定上升

籌碼面則反映「這檔股票現在是誰在玩」。

我會看買賣家數變化:

  • 人數增加 → 籌碼發散(扣分)
  • 人數減少 → 籌碼集中(加分)

📌 思考方向:股票是不是被大戶收走?公司有越賺越多嗎?

股票進場 Step 4|資金控管與入場規劃

若以上步驟都做完,確定是自己想要入場的股票

最後就是要做資金的分配,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:

  1. 滿倉買進多少?佔資金比例多大? ⇒ 決定資金佔比,才不會讓單一持股佔總資金太重!
  2. 目標在哪裡?是否要獲利了結? ⇒ 設立一個目標,到達目標後,做獲利了結,心態更穩定。
  3. 跌到哪裡要停損? ⇒ 設立停損,真的下跌時,才不會慌亂。

看完這四個步驟,

應該對「進場SOP」有更清楚的概念了。

每個人的投資風格都不同,

這份SOP不一定要照抄,

重點是找到一個你能長期執行、心裡最穩的節奏

🧠 股票進場常見迷思與糾正

① 等跌更多再買

「再等等,應該還會更便宜。」

結果股價真的不回頭,錯過整段行情。

👉 重點:市場不會等你準備好,趨勢一旦形成,猶豫就變成成本。

✏️解決:做分批入場,有基本部位後,真的上漲,也會比較不急躁;下跌也不會虧損太多。


② 聽消息進場

「朋友說這檔穩賺不賠,分析師也推薦!」

結果自己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買。

👉 重點:別人能賺的邏輯,不一定是你能執行的策略。

✏️解決:入場前要清楚地知道為什麼進場,甚麼情況要出場。


③ 只看價格不看價值

「這檔才十幾塊,很便宜耶!」

但低價 ≠ 便宜,高價 ≠ 昂貴。

👉 重點:價格是市場給的標籤,不是公司真正的價值。

✏️解決:買賣股票不該看絕對金額,而是應該看「%數」


④ 一漲就追,一跌就怕

股價一紅就興奮進場,一黑就急著停損。

像是被市場牽著鼻子走。

👉 重點:你的節奏不該由K線決定,而是由計畫決定。

✏️解決:進場前,做好進出場規劃。


⑤ 想等「最完美」的進場點

「等技術面再漂亮一點、再多一根紅K再說。」

結果永遠沒買到。

👉 重點:市場沒有100分的進場點,行動比完美更重要。

✏️解決:同第一點,研究完SOP後,先有基本倉,再考慮接續的進出場。


⑥ 進場不設停損

「應該會反彈吧,再等等。」

這句話,害過無數投資人。

👉 重點:停損不是失敗,而是風險管理。

✏️解決:我們不是和股票談戀愛,當進場動機已經不見時,就要果斷停損出場。


⑦ 把短線變長線

原本想短線賺一波,結果被套之後改口:「我是長期投資。」

👉 重點:進場動機消失後,不能為了逃避現實,而強制改變當初的進場動機。

✏️解決:同第六點。當進場動機已經不見時,就要果斷停損出場。


⑧ 只關注進場,不想出場

進場時滿懷期待,但完全沒想過要怎麼退場。

👉 重點:買進只是開始,出場的紀律才決定你能不能長期活下來。

✏️解決:做好規劃,才不會在突發事件發生時,不知所措。

其實,投資人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,而是常常忘了初衷。

🧩 結語

雖然常聽人說:「進場是入門,出場才是大師」,但進場依然是投資中最關鍵的一步。

進場的成本,會直接影響你的心態。

多數人情緒性出場,其實不是因為市場太殘酷,而是因為一開始的進場點太差,導致自己撐不住波動、看不下去虧損。

從進場、加減碼、到最後出場,每一個環節其實都彼此連動。

要能穩定獲利,重點從來不是預測市場,而是讓每一次進場都在計畫之內,而不是情緒之下。

進場的當下,也許你無法保證一定賺,

但只要你的思考是有邏輯、有紀律的,

那每一次出手,都是離成熟更近的一步。

今天先分享到這裡。

下一篇,我會聊聊「出場」——真正決定報酬率的那一步。

📩 想第一時間收到更新,可以訂閱電子報喔。

我是 Richard,有問題歡迎留言讓我知道,想要持續收到 Richard 的文章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,現在可以免費領取交易檢討表,在我產出文章時讓你可以第一時間收到通知。

如果有想私下和我說的,也歡迎寄信到這:info@r-alphagrow.com

謝謝大家,我們下次見。

個人頭像照片
Richard 價值視界
文章: 5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本文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