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9 月 02 日
8/20台指跌700點,投資風險的第一現場
2025/8/20,台指一口氣重挫728點,外資單日大賣超626億元。
原本還瀰漫在市場裡的樂觀情緒,瞬間消失無蹤。
很多投資人頓時不知所措,急著翻新聞、找國際大事,想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。
在社群裡,有朋友半開玩笑地說:「XX說只是漲多回檔,但也回太多了吧!」
這句話大概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。

而在這場跌幅裡,我遇到的其實只是少部分獲利回吐,並沒有受到重傷。
今天就想藉著這次機會,和大家詳細談談投資風險。
為什麼要了解投資風險?
在股市裡待久了,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:
當盤勢大漲時,市場上充斥著造神的聲音。
有人成了「航海王」,也有人開始問自己:「是不是可以辭職,全職投資?」
然而,一旦盤勢開始修正,這些聲音卻悄然無存。
真正能長期活下來的,往往只是少數人。
為什麼?
因為在行情大漲時,很多人眼中只有獲利與報酬,卻忽略了投資風險的存在。
投資不是單純追求「報酬」,而是要能在眾多不確定性中,依然存活下來。
若不懂投資風險,就很容易在下跌時慌亂,陷入選股兩難:
「這檔也不錯,那檔也很好,我到底該賣哪一檔?」
結果不是套牢,就是撐不住心態,最後砍在阿呆谷。
唯有清楚認知並了解投資風險,才能在市場變化之前,提前做好佈局。

投資有風險,什麼是投資風險?
那麼,什麼是投資風險呢?
簡單來說,投資風險就是不確定性,也就是那些我們無法預料的狀況。
舉個例子:你買的股票可能連續幾天創新高,結果隔天卻因公司財報利空直接跌停。這種突如其來、超出預期的情況,就是投資風險。
有可能嗎?當然可能,而且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次!
回顧歷史,2008 年的金融海嘯、2020 年的新冠疫情,再到 2025 年 4 月川普宣布關稅、導致連續跌停……這些突如其來的事件,正是我們常說的「黑天鵝」,也是投資風險的一種表現。
那麼,投資風險是不是就代表一定會虧損?其實不然。
既然風險代表的是「不確定性」,它確實容易引發極端行情,但同時也可能創造新的機會。對有經驗的投資人來說,投資風險不只是威脅,更可能是轉化為獲利的契機。
總結來說
- 風險 ≠ 虧損
- 風險 = 波動 & 不確定性
- 大幅虧損 = 風險管理失敗的結果
那既然投資風險不只是壞事,我們該如何分類、理解不同的風險呢?
投資商品很多種,風險也不一樣!
能投資的商品有很多種,每種商品的性質以及風險也不同
這邊我們舉比較常見的投資商品為例子

股票投資風險
股票,是大多數人最熟悉、也最常接觸的投資商品。
但除了單純的「股價漲跌」之外,股票還潛藏了哪些風險呢?這裡幫大家列出幾個常見的面向:
市場風險
股票最容易受到大盤影響。
當大盤大跌時,市場情緒恐慌,許多人會不計價格急著賣出。
即使是基本面很好的公司,股價也可能因為市場連鎖反應而跟著下跌。
公司經營風險
股票背後代表的是一間公司。公司會定期公布月營收、財報數據,或是宣布經營決策。
想像一下,如果今天公司公告獲利大幅衰退,而你正好持有這檔股票,你是不是也會想先賣掉觀望?
當多數人都抱著同樣的想法,賣壓自然會出現,股價也就下跌了。
產業循環風險
股票中也有不同的類型,其中一種是景氣循環股
景氣循環股是什麼呢?
有些產業會隨著景氣週期變化,像四季一樣有冷有熱,我們稱為「景氣循環股」。
- 熱門時:需求旺盛,大家搶著買,股價直衝天。
- 冷卻時:需求下降,沒人要,股價就一路往下掉。
如果剛好在「熱潮快結束」時買進,就可能很快碰到「冬天」,眼睜睜看著股價一路下跌。
💡Richard|日常補充
股票的進出場時機,是永遠的難題,也是我們要持續思考學習的!
ETF(基金)投資風險
追蹤誤差
在講追蹤誤差前,先簡單理解什麼是 ETF。
ETF 就像一個大籃子,裡面裝著很多股票。你把錢交給發行 ETF 的公司,他就幫你把錢分散投資到這些股票裡。
通常ETF的設計目標,是去「跟著某個指數走」。
像我們最常見的0050,就是元大發行的ETF,裡面放了台灣市值最大的 50 檔股票,目標就是跟著台灣大盤的走勢。
理想上,ETF 的漲跌應該和指數一模一樣,但現實中總會有些落差,這就是 追蹤誤差。
造成追蹤誤差的常見原因有:
- 管理費用:ETF 要有人幫忙打理,就像請家教,你要付學費。這點錢會讓你的報酬比指數少一點。
- 沒辦法完全複製:指數可能有幾百檔股票,但 ETF 不一定能全數買齊,會用現金或替代品來填補,績效自然會有些差距。
- 交易成本:ETF 在買賣股票時,也要付手續費。這些小錢累積起來,就讓績效跟指數有差。
流動性風險
這個比較好理解,就是「太冷門的 ETF 可能不好賣」。
假設你 100 塊買了一檔 ETF,幾個月後價格還差不多在 100 塊。
但當你急著要賣時,市場上願意買的人只願意出 95 塊,而賣的人喊到 105 塊。
最後你只能用 95 塊賣出,這就是流動性風險,也有人稱為「滑移價差風險」。
標的風險
前面說到,ETF是由一籃子股票所組成的基金
也代表著,這籃子的內容決定了風險大小。
- 如果 ETF 裡大部分都是波動很大的股票,那風險自然就更高。
- 有些 ETF 還不只是「做多」,也有「做空」的。 如果你買到做空的 ETF,結果市場大漲,那就會直接虧損。
所以,選 ETF 之前,一定要先看清楚成分股有哪些,以及它的運作規則。這樣才能避免「以為買的是安全的分散投資,結果風險更大」。

期貨,選擇權投資風險
槓桿風險
期貨、選擇權最大的特色就是「有槓桿」。
什麼是槓桿?
簡單來說,就是用小錢去操作大商品。
我們來算一點簡單的數學
以小型台指期貨(小台)為例,下單一口需要的保證金大約是 76,500 元。
但合約的實際價值是 台指數 24,000 點 × 50 元 = 1,200,000 元。
換句話說,你只要用 76,500 元,就能操作一個價值 120 萬的部位,大概就是 15 倍槓桿。
聽起來很爽對吧?
因為漲一點賺的錢會變大,但同樣的,跌一點虧的錢也會被放大。
所以,槓桿就像一把雙面刃:
- 用得好,能快速放大獲利;
- 用不好,可能瞬間爆倉。
因此在用槓桿時,一定要想清楚: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夠不夠?能不能接受這樣的波動?

複雜性風險
選擇權是一個很靈活的工具,懂的人可以玩出各種進階策略,但前提是——它真的很複雜。
像「買進買權、賣出買權、買進賣權、賣出賣權」這些基本操作,就能組合出數十種不同的投資策略。
問題是,很多人還沒搞懂規則,就急著下單,甚至一次下太大的部位。
結果一遇到極端行情,根本來不及反應,最後虧得一塌糊塗。
一句話總結:選擇權不是不能玩,而是要懂規則、控制好部位,否則複雜性本身就會變成風險。
保證金風險
前面提到過,期貨和選擇權要先繳「保證金」才能操作。
那保證金到底是什麼呢?
簡單來說,就是你先拿一小筆錢出來當押金,再加上券商幫你墊的錢,才能去玩這麼大的商品。
當然,券商不是做慈善的。他只想收手續費,至於賺錢歸你、虧錢也要你自己扛。
問題來了:如果行情對你不利,虧損會直接從保證金裡扣。
一旦扣到只剩下最低安全水位,券商就會通知你「要補錢囉」。
如果你沒補,甚至遇到極端行情,券商可能會直接幫你「強制平倉」,避免風險繼續擴大。
這就是所謂的 保證金風險 ——用槓桿的同時,必須隨時留意你的保證金夠不夠,否則就可能被迫出場。

其他投資風險
軟體風險
下單的時候,我們都是透過券商提供的軟體來操作。
但問題是,當市場突然出現大行情、大家同時急著下單時,軟體也可能因為流量太大而「塞車」甚至直接當機。
你想買、想賣,卻按了沒反應,等到能動作時,行情早就變了。
這就是 軟體風險 ——不一定是你操作錯,而是工具不給力。
💡Richard|日常補充
要準備後路!手機軟體當機要能從電腦上的軟體處理股票,在不然就是聯絡營業員處理!
心理風險
當突發事件造成市場大跌時,投資人往往最先崩潰的不是資金,而是心態。
大家心裡想的通常都是:「先砍再說,等行情穩一點再買回來。」
但如果大家都這樣做,即使是很有價值的股票,也會被賣得又急又深。
理論上,這種時候反而常是「撿便宜」的好機會。
不過,如果你還加了槓桿,情況就可能完全不同——行情一跌,保證金不足,很可能還沒等到反彈,你就被強制平倉,連撿便宜的資格都沒有了。
如何避開投資風險
其實,不管做什麼投資,都一定會有風險。
我們能做的不是完全消除風險,而是讓自己在風險來臨時,還能站得住腳,繼續活下去。
以下兩個基本觀念,是降低投資風險的好方法:
不要 All in
盡量不要把所有資金都壓在同一檔股票身上。
就算你再怎麼了解一家公司,它的前景和財報都很漂亮,也依然可能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。
舉例來說,公司老闆如果突然捲款跑路呢?這種情況機率雖然非常低,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。
分散資金,就是在幫自己留後路。
事先規劃
投資前,一定要先想好「萬一」會發生什麼事。
在進場之前,可以先問自己:
- 我為什麼要進場?
- 如果價格漲(或跌)到某個位置,我要怎麼處理?
- 停損要設在哪裡?
事先寫好劇本,當真的遇到狀況時,就比較不會慌亂,而是能按照規劃來執行。
為什麼會大跌?漲多修正與投資風險的常態
回到朋友說的那句話:「XX說只是漲多回檔,但也回太多了吧!」
很多人看到指數單日大跌,第一反應就是驚訝與恐慌。
不過,這時候不妨把時間格局拉遠來看。 如果我們放到日線架構,你會發現,這次的下跌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誇張。

突然發現,這個時間格局來看,似乎就跌的不多了。
回顧一下,從4月川普初次宣布關稅後,指數一度跌到17000點附近,之後一路漲到現在,整整上漲了7000點。
漲勢連續了這麼久,本來就難免會出現回檔修正。
在這樣的過程中,一方面獲利的投資人會想落袋為安,另一方面,越來越多人覺得投資風險增加,不敢再追高,甚至反手放空。
多空交戰,就像一條橡皮筋,一直往同一方向拉,反作用力也會越來越強。

所以,與其害怕下跌,不如把它看成市場的日常循環。
只要心裡有準備、策略有規劃,這些下跌就只是投資風險管理中的日常一環。
我的投資風險管理方式:避險、心理準備與快狠準
過去也發生過很多次:股票帳面上獲利不錯,卻遇到大盤突然回檔,頓時不知所措。
每一檔股票看起來都還不錯,結果猶豫不決、不知道該賣哪一檔。
最後往往面臨的就是整體股票一起大幅回檔,原本的獲利甚至反轉成虧損...
經過這些經驗,我才慢慢學會:投資不能光看漲幅,更要懂得降低投資風險,並建立自己的投資風險管理方式。
那麼,我是怎麼做的呢?這裡整理三個重點來分享。
心理建設
漲多容易回檔,尤其從歷史經驗來看,七到九月往往是盤勢容易修正的區間。
從四月一路漲上來,已經連續三到四個月沒有像樣的下跌修正,漲勢過度順暢,本身就是一種風險訊號。
試想,如果你手上有股票,而且已經有不錯的獲利了,當大盤突然急跌時,第一個反應是不是會想「趕快賣掉、先把獲利放進口袋」?
當大部分人都這樣想、同時動作時,下跌自然就會跌得又急又狠。
因此,在這段期間,我給自己一個心理建設:只要察覺盤勢不對勁,就要快狠準地出場,不要猶豫。
這樣才能避免小回檔變成大虧損。
💡Richard|日常補充
在投資路上,從不同人角度來思考是很重要的!

避險操作
有心理建設後,下一步就是實際的避險操作。
市面上常見的避險方式有很多種,最普遍的就是利用期貨、選擇權的空方策略,或者直接融券放空一些自己不看好的股票,降低投資風險。
投資風險管理工具一:融券放空
一般來說,買股票是「先買後賣」,希望股價漲了再賺價差。
那有沒有方法能在股價下跌的時候獲利呢?
答案就是:融券放空。
融券放空是什麼?
簡單來說,步驟是:
- 向券商「借」股票(這就是所謂的融券)。
- 把借來的股票先賣掉,拿到現金。
- 等股價真的跌下來,再花比較少的錢把股票買回來,還給券商。
- 中間的差額,就是獲利。
就像是先「借」一樣東西賣掉,再等它變便宜時買回來歸還。
投資風險管理工具一:期貨與選擇權(較為進階)
除了融券,還有更進階的工具──期貨與選擇權。
這些工具有槓桿,風險也更大,但就像一把刀,危不危險其實取決於怎麼使用。
這次我的做法是利用選擇權空頭價差,這是一種常見的避險策略:
- 我先付出一點權利金,等於「買保險」。
- 如果市場真的崩跌,雖然股票部位會有獲利回吐,但選擇權的獲利會放大,等於對沖了風險。
- 如果市場繼續漲,那股票還是繼續獲利,而權利金歸零,算是保險費的概念。
這就像日常生活裡「買保險」:不一定會用到,但一旦遇到狀況,它能幫你減少衝擊。

動作果斷
最後一點,就是要果斷執行,而不是在下跌的時候,還不斷告訴自己:「只是暫時的啦,會反彈吧,等漲回來我再賣。」
當然,市場下跌並不代表一定會一路崩盤。我強調的其實不是預測,而是投資風險管理。
在投資世界裡,能「不敗」並且「活得夠久」的人,才是最後的贏家。而「活得夠久」的關鍵,就是守住本金。
這次的下跌,有可能只是暫時修正,接下來行情可能繼續往上走。但萬一這波跌勢真的成為趨勢的起點呢?
若沒有動作,就很可能像過去的我一樣——猶豫不決,不知道該賣哪一檔,結果眼睜睜看著獲利全數回吐,甚至陷入虧損。
因此,果斷動作並不一定是「全數清倉」,而是降低持股水位,為自己留下一些安全空間。
👉 因為投資不是比誰賺得快,而是比誰先懂得避開風險。
投資虧損怎麼辦?3步驟重新調整步調
即使再小心、再注意風險,在投資市場中還是難免會遇到虧損。
那麼,一旦虧損發生,我們該怎麼辦呢?
特別是剛開始投資的新手,如果一開始就遇到讓自己很難受的虧損,更需要有一套方法幫助自己走出來。以下 3 個步驟,可以讓你慢慢調整回來:
- 停下來 → 先停損,接受虧損的事實。最重要的是先冷靜下來,把心態穩住。
- 分析原因 → 想一想,這次的虧損是因為自己操作錯誤?違背了紀律?還是單純碰上了不擅長的市場?
- 調整策略 → 找出原因後,就該做出調整。優化自己的投資策略,再重新出發。
虧損雖然痛,但往往也是累積經驗的最好時機。
隨著經驗越來越多,你會發現,即使再遇到突發情況,也能更從容、更有自信地面對市場。
投資風險管理的四個啟示
最後,整理四個簡單卻實用的投資風險啟示:
- 漲多要保持警覺:股市不會只漲不跌,漲勢的背後往往潛藏著獲利了結的賣壓。
- 避險就是保險:當想參與行情、又擔心下跌時,適度的避險能進可攻、退可守。
- 心態重於技術:在投資風險管理裡,最怕的不是技術不足,而是情緒凌駕理性。慌亂之下做出的決定,往往才是造成重大損失的原因。
- 出手必須果斷:沒有規劃、缺乏心理準備,只會讓你在關鍵時刻猶豫,最後看著虧損擴大,心態更難穩住。
結語:下跌,是投資風險的一部分
快速下跌,對於沒有心理準備的人來說,是個災難。
然而對於有準備的人來說,只是個日常,甚至有可能是淺在的機會,尋找過於便宜的股票。
我們很難在下跌前將所有股票賣出,接著又在最低點將股票全數接回。
而是在相對高的位置做適時的獲利減碼,避險,等到修正時,才有更多資金尋找便宜的股票。
真正的投資風險管理,不是完全避開下跌,而是每次下跌後依然能站起來,繼續前進。
我是 Richard,有問題歡迎留言讓我知道,想要持續收到 Richard 的文章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,在我產出文章時讓你可以第一時間收到通知。
如果有想私下和我說的,也歡迎寄信到這:info@r-alphagrow.com
謝謝大家,我們下次見。